6月16日,通山县黄沙铺镇下陈村王陈雅山上,郁郁葱葱的山林深处传来一阵阵羊咩声,光凸的山石山,坐着一位古稀老人,他虽然满脸“沟壑”,但依然精神抖擞。原来,他是下陈村首位靠“自身造血”脱贫致富的老人王彦亨。
“去年年底,卖羊收入1.6万元,同时领到国家扶贫补贴1万元。党的好政策让我有了奔头,每天听着牛羊的叫声,心里踏实。”见工作队到来,王彦亨老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与驻村队员侃侃而谈。
原来,老人今年已经72岁,人勤快且腿脚利索,膝下只有一个儿子(收养),28岁,由于家境贫困,儿子长年在外务工,尚未结婚。2015年,村委领导帮忙筹借资金,为老人购买羊仔和牛仔,今年,羊群已经发展到了70多头,牛11头。不出三年,儿子接媳妇的钱就差不多凑够了,老人心里美滋滋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沙铺镇下陈村村委会为群众脱贫致富,做足“山”字文章。
徐家山脚下住着一位51岁贫困妇人罗传英,家庭三口人,大儿子30岁,患有癫痫性精神病16年,长年吃药,且要人照料,二儿子于湖北科技学院就读医学专业,家庭负担十分沉重,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村支书邓交林根据其家庭情况,利用大山独有的楠竹资源,帮忙其办起了家庭式“竹扫帚”加工作坊,用楠竹枝“扎”成竹扫帚,每把可得加工费1.10元,平均一天可以“扎”100把。村支书邓交林帮忙联系销路。使罗传英家庭每月纯收入达2400元。实现了“靠山吃山”的致富梦想,解决了儿子就医和上学的难题。
据了解,下陈村地处山区,北面与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接壤,东面与黄石市阳新县毗邻。共7个村民小组,490户20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135 户,贫困人口310 人。村委会在精准扶贫工作上立足大山,不等不靠,把大山盘活,掀起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潮。
村支书邓交林介绍,2015年,该村利用全县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以大山资源作为脱贫致富的经济杠杆“支点”,为全村135户贫困户“量身打造”了脱贫计划。目前,已经发展养殖户39户,“竹扫帚”加工户28户,种殖户7户。合计养牛、羊、猪等牲畜400多头,养鸡豚3000多只,种殖“黑花生”10亩。2016年产业扶贫实现总产值 80多万元,领取国家扶贫补贴 12.36万元,使85户贫困户年纯收入超过5000元,让大山圆了贫困群众致富梦想。
对无房和居住危房的13 户特困户,该村采取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形式。设立集中安置点 1 个,安置特困群众10户,分散安置3户。解决了特困群众“吃、住、穿”问题。(通讯员 邓昌林)
来源:通山县人民政府网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