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高位谋划 创新驱动 化茧成蝶修正果

 

嘉鱼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一座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深厚的千年古县,辖8镇、1农场,82个行政村、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7万,国土面积1019平方公里。根据国务院、省、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统一部署,我县从实际出发,高位谋划、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地名普查工作,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截止目前,共审核入库十地名信息4583条,形成了覆盖全县的1:5万地名普查成果图,输出了完备的《地名成果表》、《地名目录》、《地名标志登记表》、《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基于国家地名数据库的本级地名信息数据库。

    一、敢向高攀,从“高”定位绘蓝图

思想格局的高度决定工作的视野和深度。嘉鱼虽然是一座临江小县,但我们决不受“弹丸之地”的思维束缚。普查伊始县政府就将该项工作列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县民政局以“通江达海”的气魄和“跳起摘桃”的勇气,向高的攀、同强的比,务必全策全力做实做好这一“战略性国家工程”。一是县政府高点站位。《县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14]11号明确指出,地名普工作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战略的思维,大局的观念,抓紧实施,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时任县长余珂同志批示,要学习史上二位司马,以司马迁编《史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态度和精神来对待二普,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时任分管副县长魏萍同志也在会议上多次强调,近两年我只着重抓两件事,地名普查和精准扶贫,并在去年其换届离任副县长拟任县委组织部长的公示期,依然主持召开了一次普查推进会。二是协作单位高标对位。外业协作单位湖北省地图院,隶属于湖北省测绘局,具有全国甲级测绘资质,技术力量雄厚,尤以制作地图见长。该院以嘉鱼地名普查为己任,郑重承诺,在全省范围内仅做嘉鱼一县外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建优质工程为目标,力求出精品出珍品,在行业立标杆树典范。三是普查专班高质进位。发扬陈赓大将筹建哈军工的精神,我县广纳贤才,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普查队伍。首先情怀高,精神可敬。聘请的一位老地名专家,七十岁高龄自学电脑输入不,春节长假仍坚持在家修改地名故事,自嘲连做梦都在改稿子;高铁镇一位老族长,谈起地名传说津津乐道,不计任何酬劳,义务帮助搜集地名故事。其次境界高,品质可叹。实地踏勘中为了取得山山水水的各项数据,我们普查人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白+黑”、“5+2”、“雨+晴”,翻山越岭,足迹踏遍县域各个角落。普查员们戏称,在普查办“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再次质量高,作风可赞。县、镇、村三级200名普查员,人手一本作业规范,条条款款按规范来进行,凡是不理解、不明确的就集体讨论,多方咨询,做到规范在手,质量先行。特别是去年3月,全省普查推进会在咸宁召开,工作进入冲剌阶段,我们将质量的把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照省厅、市局督查的意见,反复回炉整改,对每一条地名信息,都字斟句酌,层层把关。并且三下江夏、五上通城取经,众采他方之长,实现了成果质量由粗到细,由泛到精。

二、敢为人先,从“新”出招求实效

嘉鱼因“南有嘉鱼”而得名,又是有名的“螃蟹之乡”。普查工作中,我们传承鱼跃龙门、激流勇进的拼搏精神,发扬嘉鱼螃蟹舍我其谁、敢于担当的担当精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一是筑造新平台。每一个老地名,都有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耐人寻味。尤其对于嘉鱼,遍地历史文化正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渐渐沉睡或者被遗忘。而从2016年9月起,我县却悄然掀起一件唤醒城市记忆的热潮。普查办呈请县委宣传部支持,整合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四大传播平台,一改过去单向、单一的平面报道形式,全力打造一个宽受众、立体化的地名文化传播的“媒立方”。《今日嘉鱼》报,中国嘉鱼网,“嘉鱼发布”、“云上嘉鱼”等微信平台陆续刊载嘉鱼地名故事,再现老地名的前世今生。这些故事涉及全县8个镇,讲述了嘉鱼地名的渊源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二是舞活新载体。2015年暮春时节,我县别出新裁,借助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人力资源优势,精心策划了一场精彩的地名普查主题公益演出。演出以社区社会组织---嘉鱼县群星艺术团为依托,自编自演了贯穿普查政策、普查内容、普查意义主线的16个文娱节目,现场盛况空前,嘉鱼电视台全程录相并播报。同时,依靠演出这个有效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以“我知晓、我参与、我配合”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活动,悬挂普查标语横幅12条、展板10块,发放宣传手册5000份,为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全市民政系统分管地名普查的副局长及区划地名科(股)长集中到嘉鱼观摩交流。三是探瑰宝去年9月,我们联合县政协文史委、县文联、县作家协会、湖北省地图院及各镇普查办、举行“六方会谈”,召开了嘉鱼县地名文化挖掘座谈会,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深挖细找嘉鱼地名瑰宝,比如“三国文化”、“鱼文化”、“水文化”等,将之前完成的《地名普查登记表》逐一翻阅和筛查,制定了《嘉鱼县地名文化挖掘目录》,明确了挖掘方向。经过作协100多名会员的实地采风,补录了419份闪耀文化光茫的的登记表。同时,巧借县作协、县文联丰富的文学资源,开展地名故事有奖征文活动,面向社会征稿约稿,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共搜集整理地名故事300余篇。四是掘新渠道。去年10月,针对省督查组反馈我县地名来历不详的问题,我县再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各村组社区,通过查阅家谱、族谱,走访村里的老人等方式,进行地毯式搜索,补齐文化短板,增补地名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描述的文化内涵,为普查地名寻找“出生证”,力求将地名文化无遗漏的彻底深度发掘。

三、敢作敢为,从“严”决胜出成果

地名普查三十多年等一回,时间跨度长,质量要求高,工作任务具有艰巨性、战略性、长远性,必须要拿出敢作敢为的勇气和从严从实的态度,决战决胜。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迎接验收和成果转化上来。一是严阵以待备验收。新春伊始,普查办迅速进入临战状态,与合作单位再次无缝对接,双方精兵强将齐上阵在民政局安营扎寨,严格按照《地名普查验收管理办法》和《地名普查质量评价体系》的有关要求,锁定八大项136项考核指标,明确工作任务,倒排工作日程。普查办工作与地图院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在战略上务求全胜,为全省作引领示范;在进度上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力争做到不漏一项,不错一字,不扣一分。二是严丝合缝制图。湖北省地图院高度重视地名普查成果图的制作工作,院长两次率领技术骨干到省厅区划地名处请教垂询,领受工作任务,并亲临嘉鱼作技术指导。为完成图幅制作,该院利用自身制图优势,选派5名制图精英,长驻嘉鱼,利用arcGIS软件,不断的设计、修改、完善,精雕细琢。经过半个月的昼夜奋战,终于高质量完成了地名普查成果总图,以及普查成果1:5万分幅图。成果图上图量大、符号精美、可视性强、现势性强,融入普查成果的元素,通过一张图能够明了我们普查的内容和范围,了解普查的重要性和特点,业界堪称经典之作。三是严谨治学汇文萃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嘉鱼历史悠久,鱼的传说、水的印记、三国传奇相互交织,深挖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名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更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群众对乡土的眷恋。我县组织编撰了《嘉鱼记忆》、《嘉鱼地名诗词楹联集》、《古今嘉鱼》、《家在鱼乡》等多部地名文化专著,成为家乡人热爱嘉鱼的乡土教材,成为外乡人了解嘉鱼的百科全书;拍摄了《南有嘉鱼》专题片,广泛运用招商引资、旅游开发。具有诗经文化底蕴嘉鱼美名远播四方。

 历尽艰辛,久久为功。地名普查,事关国计民生,担当传承之责。我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虽已基本完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照上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进一步完善并固化地名普查成果,以需求为导向,实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程,组织编撰出版地名图集、地名志,把成果应用到公共服务领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嘉鱼县民政局 粟益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