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咸宁 | 咸安非遗——高桥锣鼓

高桥锣鼓

锣鼓戏历史悠久,和京剧越剧等戏剧比起来,锣鼓戏更加接地气。它主要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者民间传说。

咸宁高桥民俗锣鼓源于明代。2012年,高桥镇文化站站长张春兰,收集全镇传统锣鼓打法,陆续成立56支锣鼓队,其中女子锣鼓队18支,队员100人。斤求两是高桥民俗锣鼓的主要乐牌,有七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乐调,猛虎下山、野鸡过畈、蜜蜂进洞、八哥洗澡 、蜻蜓点水、水牛擦痒、骨牌点,七种打法时而交替,时而交叉,时而重叠,此起彼伏扣人心弦

民俗锣鼓就是这样的一门艺术,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潜心练个三四年,是不能登台演出的,高桥镇每两年举行一次锣鼓赛,早在2013年,高桥民俗锣鼓就在咸宁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联联合举办的民俗特色节目比赛中,获南鄂群星奖银奖;2014年获全国垄上行牛人赛最牛守望奖;2015年获鄂东南牌子锣二等奖;同年被列入咸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审:金崇

二审:刘思祺

终审: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