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已至
全国多地进入“蒸笼”模式
高温带来的影响
不仅是让人汗流浃背、心烦气躁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
人体的体温调节也会出现紊乱
引起一系列症状
甚至带来致命危险
别拿中暑不当回事
高温给汗腺增加工作量,大量出汗会导致人脱水和电解质(如钠、钾等)紊乱,继而出现中暑症状。
△图源:深圳卫健委
别“踩坑”
警惕这些防暑误区
误区一:高温不出门,躲在屋里就没事
不是只有户外暴晒才会中暑,在通风不良的室内闷热环境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供应不足,更易出现头痛和头晕等症状,导致“室内中暑”。尤其是体弱多病者、老人,更要警惕。
误区二:高温天,穿得越少越凉快
皮肤确实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皮肤温度高于气温时,露出四肢等有助散热。但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37℃时,人体热量的散发就几乎全靠出汗来完成了,此时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
因此,穿得越少,从外界吸收热量的面积也就越大,反而使人感觉更热。穿得少还会让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之下,增加灼伤的可能性。
误区三:猛灌凉白开,多喝水解暑
喝水过多可能导致脱水进一步加重。人体大量出汗时,已经丢失了电解质,这时如果一次性饮入大量的白水,会让体液中电解质浓度进一步稀释,人体为了维持原有电解质浓度就会更努力地“排水”,导致“自发性脱水”。
误区四:擦酒精或擦清凉油来降温
中暑患者应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同时也不可用酒精擦拭皮肤降温,因为酒精可经皮肤吸收,给患者带来更大损伤风险。、
中暑是因为汗腺功能的衰竭,清凉油不能改善汗腺的功能,也不能调节体温,所以它给我们的清凉感觉对缓解中暑并没有什么作用。
中暑这事儿,到底怎么防?
1. 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滞留。
2. 尽量避免日光直晒,注意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等。
3. 注意补充水分,可以喝一些白开水、糖盐水,或含钾、钠、氯等离子的电解质饮料。
4.保持饮食清淡,尽量避免摄入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5. 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充沛体力。
高温天气持续“打卡”
请警惕防暑“四误区”
采取正确的防暑降温措施
平安度夏
来源:中国应急广播
一审:余惠
二审:刘思祺
终审: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