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深山篾匠王立保 手艺人的“守艺”情怀

云上咸宁报道(崇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邹辉 胡卫俊 通讯员 金文峰)崇阳县路口镇柳林村位于金沙风景区,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楠竹。当地人靠山吃山,祖祖辈辈有做篾匠的手艺人。岁月流逝,如今做篾匠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然而,“老篾匠”王立保一刻也没有放下陪伴他几十年的“老伙计”。

记者在路口镇柳林村七组黄荆川的竹山上见到王立保时,身手矫健的他正在巡山找竹,根本看不出他已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

“找原料要找带白皮的竹子,这种竹子做竹床就不容易变形,耐用。这个竹子起码有五年了,非常合适。”王立保向记者介绍。选好竹子,王立保手起刀落,一根竹子就应声倒地,把多余的枝杈削掉,他扛起十几米长的竹子就下山了。

选材、测量、打点,做好准备工作后,王立保拿出了自己的工具箱,开始制作竹床。

“我今年七十多岁了,这套工具跟了我快四十年了,以前都是我谋生的家当,是我几十年的老伙计了。”王立保感慨地说道。

王立保今年71岁,是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王篾匠”,从十几岁起就跟着村里的长辈们学手艺,练就了扎实的篾活基本功,砍、锯、切、撬、剖、削、拉、编、织等工序样样精通,做出的竹床、竹椅美观舒适、经久耐用。

只见他拿起锯好的竹筒左看右瞄,灵巧的双手找准点位,拿着木槌和砍刀,打出了关键的洞眼。大体的支架和洞眼准备好后,王立保烧起了一堆火,把准备好的支架放到火上烤了起来,扳弯竹床腿后,开始组装竹床的框架。

“从山上砍竹子下来到制成竹床,像我这样的也要做一天半左右,慢的要两天左右。”言语间,王立保制作的竹床腿已初具雏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平均两三户就有一位篾匠,农闲时就做竹制品挣钱。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制品逐渐被塑料、金属产品所取代,柳林村的篾匠们,开始“失业”了。

竹床需求变少后,王立保开始“转行”,种地、养猪、养蜂、打零工……但他的篾匠手艺却一刻也没落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记者将王立保手工制作竹床的视频传上网,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2022年他的竹器开始“触网”,进入线上销售。

“前年销了二十几张竹床,去年销了十几张,外县、外省的都有。”说起网上售卖的事,王立保的脸上挂满了开心地笑容。

王立保告诉记者,他会坚持做下去,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继续传给后人。

一审:余惠

二审:刘思祺

终审: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