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青上的“舞蹈”——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竹雕

云上咸宁报道(通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乐有钦 王谦 曹恒 王贤波 徐剑)山峦起伏,葳蕤四海。置身林下,淡香扑面,清幽雅静。“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他的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名列“四君子”,德配“岁寒三友”。当历史人物典故、宗教人物故事、民风民俗、山水题材、植物花卉、翎毛走兽、装饰图案通过匠人的巧手微刻在他的身上时,赋予了他新的艺术内涵。

罗望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竹雕第五代传承人,1997年初中毕业他就跟着爷爷学通山竹雕,2002年又前往浙江东阳进一步学习竹雕技艺。

早在“三苗”时期,人们在竹制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上稍加雕饰,为最早的竹雕艺术。岁月悠悠,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刻竹成“雅风”,竹雕产生了新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形式,以镂雕、浮雕、线雕等手法相结合,逐渐转变为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明洪武后,大批江浙移民的到来,使江浙流派的竹雕艺术也传入通山,特别传入了“留青”竹刻艺术。

说起通山竹雕的制作工艺,罗望来滔滔不绝:“首先要上山挑选3-5年品质好的竹子,把青皮处理完,还要煮一下,去除竹子上面的油斑,这样既防虫也会耐腐,蒸煮过后,用棉布擦干净它的外皮,晒出来是象牙黄,非常漂亮。以前的竹雕是把竹子皮去掉以后再来做雕刻,有些留青一点点,留青竹刻是在整个竹皮上做图案,雕刻的精髓是在竹子的表面做一些微雕,平底的时候是不能伤到竹基,竹子表皮跟我们的指甲盖差不多厚,要做到立体感强一点的话,要把分界线一层一层往上剔。最难的还属人物的雕刻,青皮比较薄,人物的喜怒哀乐比较难表现,一个小细节,就可以废掉整块作品。”

近年来,通山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对通山竹雕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保护措施,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竹雕手艺人看到了希望。

罗望来告诉记者:“我是第五代,传承到现在为止有第七代人了。我的小孩还小,希望他读书出来了再跟我学通山竹雕,我现在慢慢引导他,让他感兴趣。”

通山竹雕的代代传承也让他散发着时代魅力。在以罗望来为代表的竹雕手艺人的坚持下,通山竹雕焕发生机和活力,迎来通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春天。

一审:余惠

二审:陈玲

终审: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