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咸安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志成 吴涛) “董继宁用一生的积蓄修建一座美术馆回馈家乡的哺育之情,本身就是一幅耀眼的‘作品’,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生命的深沉体悟,内心有大爱的人不能创作之。”在参观结束时,参观者潘曜玮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美术馆留言簿上深情写道。
艺术在创造中不朽,人生在奉献中升华。潘曜玮提到的这座满溢桑梓之情的美术馆,正是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咸安区汀泗桥镇长寿村的董继宁美术馆。
捐赠者有“来头”
在湖北文化界,董继宁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董继宁1955年10月出生于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长寿村,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湖北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艺德标兵。
从汀泗的乡村走进武汉的大学,董继宁的艺术之路并不平坦,不过凭着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很早便迈入当代山水画大师的行列,收获硕果累累。其作品先后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勤政殿、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等地收藏。曾在北京、深圳、武汉、广州、香港、台湾、美国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灯下独语》、《董继宁画集》、《中国当代精典名家董继宁》、《魂系山情•董继宁画集》、《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董继宁作品集》、《继宁山水》等画集、文集二十余部。
“艺术要反映时代,艺术要有社会担当,艺术要有人文情怀。”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2006年,董继宁从电视上得知,乡村教育资源缺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捐建希望小学。自此,他便萌生了拿出全部积蓄,在家乡建设一座公益性文化机构,改良农村文化生态的想法。
选址时,不少人提出建在咸宁市区。董继宁坚持建在农村:“文化的繁荣提升,要从农村做起。”
他还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美术馆无偿赠予咸安区政府。
“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中不能只有房子、车子和票子,我们还要有为后人继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无愧于我们的祖先和这一方热土。”朴素的话语道不尽的是一个赤诚之子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和期许。
美术馆有“看头”
东接郁郁修竹,西连绵延茂林,依山傍水,农家田园自成一派。朱瓦白墙、三进院落,董继宁美术馆有着浓郁的鄂南民居风情。
这是全国唯一一家建在农村、立在山野的美术馆,也是湖北省首座由艺术家个人出资兴建的美术馆,更是董继宁耗费其多年心血精心筑造的艺术宝库。
美术馆于2008年8月开始建设,于2011年10月26日投入使用。全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现有藏品80幅,包括董继宁个人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32幅画作高清复制品,设有艺术品展览馆、公共画室、学术报告厅、书法研究室、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农村科技阅览室和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等,集艺术品收藏、科技博览、文化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
《珠穆朗玛》笔锋雄浑有力,《南湖晨曦》色彩充满激情,《四季芜山颂》构图独具匠心......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一幅幅气势宏大、充满诗意的美术作品,让从武汉赶来开展美育实践活动的湖大学子深受感染,感慨连连:“董老师的作品既写实又写意,不管是红色文化还是山水风光,都能看出很浓的生命力,实地参观比网上看图更让人震撼。”
美术馆自开馆以来免费接待各类参观人员10余万次,举办了专题的陈列展、国际交流展、国内学术展等40余场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余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该馆也先后被纳入2011年文化部360家国家专业美术馆序列和2012年湖北省政府录入的5家国家专业美术馆序列。
文化兴区有“盼头”
“桑梓情怀 德艺双馨”。安放在美术馆内的荣誉牌匾格外醒目,这是咸安区委、区政府对这位老人多年耕耘咸安文化公益事业的最高褒奖。
“这里是文化聚集、传承之地,更是文化惠民之所。”这是董继宁在建馆之初就给予美术馆的定位。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022年7月17日下午,湖北科技学院国培计划2022初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班学员一行50余人在董继宁美术馆聆听了董继宁主题为《中学美术教育的规律与要求》的专题讲座。
像这样的活动,董继宁不仅自己亲自辅导,有时还请来知名艺术家免费授课。定期播放专题片、免费开办少儿美术学习班、给农村群众送年画送春联……本着辐射带动群众艺术修养的快速提升,将文化服务延伸到最基层的宗旨,董继宁美术馆在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开放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2022年,全馆免费接待参观人次4.2万余人,不仅为艺术家记录美好、展示风采提供了交流平台,还为艺术走进普罗大众,来到田间地头开启了启蒙之窗。
风雨十二载,相逢又一春。
2022年3月17日,咸安区委书记顾兴旺一行专程实地调研了董继宁美术馆运行管理和文化惠民工作。
“希望美术馆今后进一步发挥收藏、研究、交流、展示等综合功能,进一步强化文化担当、尊重艺术规律、丰富展会活动、优化运营服务,进一步打造成艺术交流的驿站、艺术展示的舞台、艺术普及的堡垒,成为咸安区更加靓丽的艺术之窗、艺术之家、艺术名片。”这是寄语,更是方向。
(编辑 余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