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咸宁 | 田淑娴:虾稻田里的“小才女”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罗世喜 李瑞丰 赤壁台 徐勇 肖天胜)扎根农村,辛勤耕耘。五年来,她利用大学所学知识,在自己的家乡咸宁赤壁,流转土地,养殖小龙虾,组建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她就是刚刚被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青年联合会授予“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的田淑娴。一个已经考出农村的女大学生,为什么又选择回到农村发展呢?来听听田淑娴怎么说。

在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的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田淑娴。春夏交接时节,正值小龙虾生长的关键时期,田淑娴和同事们正在利用大型无人机对虾稻田投喂饲料。

咸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田淑娴:“无人机进行大水面的饲料的投喂,主要是配合发酵饲料,添加乳酸菌、酵母菌等一些帮助小龙虾消化吸收的菌类。”

小龙虾的饲料投喂、观察分析小龙虾的长势健康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琐事,田淑娴都会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咸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田淑娴:“在农村里面养小龙虾、种水稻是很辛苦的,农民基本上一年四季都需要辛勤的劳作,所以把小龙虾养好,村民的收益才会提升。”

今年33岁的田淑娴,是一名毕业于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研究生,现在的身份是是安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也是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提到回农村工作,她说这源于高中时代的一个梦想。

咸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田淑娴:“我在读高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生物,对生物特别感兴趣,那时候心里就萌发了做一个‘现代庄园’的梦想,后来我在大学的时候,选择生物技术专业。”

2014年,田淑娴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海洋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去美国读博的机会,选择去杭州一家互联网服务从事了两年运营工作。在浙江,她接触到了现代化的水循环养殖技术。

咸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田淑娴:“我在假期回到家乡,在我们这边相对来说各种设备,还有农民的技术是比较落后的,我看了之后就觉得特别难受,就想把我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农业上面。”

家乡农业滞后的现状,激发了田淑娴从小根植于心中的农业梦想。经过多方了解后,她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农村老家。

咸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田淑娴:“想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让稻田土壤能永续利用,用生态种养殖这种模式,让我们的农产品越来越健康。”

2017年,田淑娴毅然回到家乡,流转了650亩田地养殖小龙虾。并从中拿出50亩作为养殖技术研发试验田,再将每一块稻田进行标记,定期记录当地天气、水温、和水体环境。通过科学配比饲料,合作社生产的小龙虾、稻米的品质和产量都比传统养殖模式高出几成。

咸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田淑娴:“一亩里面产出7钱以上的小龙虾是300斤以上,然后我们产生品质很高的‘虾鸭米’稻谷一千斤左右,产出的大米大概600斤,我们平均一亩大概就是7500块钱的小龙虾和水稻的收益。”

通过科学养殖,小龙虾的生长环境更加稳定,合作社稻、虾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有了品质牢靠的自营基地,田淑娴乘势而上,相继开张微信小程序商店、抖音店铺和淘宝店铺,通过各种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送出农村,带领当地村民们把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咸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村民 田兰:“每月底薪3000块,加班的话是一个小时15块,感觉挺好、挺轻松,反正离家又近。”

赤壁市现有小龙虾养殖面积25万亩,年产量1.8万吨,全国排名第26位。为加快融入湖北省打造小龙虾“千亿元”农业特色产业大局,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为田淑娴颁发“特别研究员”聘书,鼓励她探索可推广的微生物稻虾鸭技术。

咸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田淑娴:“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农村广阔的土地上大有可为,这句话真的太鼓舞人心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在田野上所付出的这些努力,是非常值得的,未来也是可期的。”

来源:湖北广电咸宁融媒体记者站 阴志维 章珩

(编辑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