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洪瑞 通讯员 柳策元)组织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近年来,咸安区积极实施“双培养”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务实创新的新型乡村振兴人才,他们长期扎根农村,带领身边群众增收致富,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代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贡献力量。
今年53岁的李建军有着26年的党龄,从咸宁农校毕业后分配到高桥镇工作。2010年,李建军带头成立了咸安区利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2014年,高桥镇借助自身白水畈萝卜优势全力打造“萝卜小镇”,李建军便带领周边农户实施萝卜标准化种植,一改过去零散的种植模式。 “以前萝卜一斤3毛钱,现在一斤萝卜可以卖到2块。萝卜片也由5-8块一斤到现在卖到50块一斤。”李建军告诉记者,标准化种植带来的不仅是价格的增加,亩产也由5000斤增加到现在8000斤,农户每年可增收2万多元。
高桥镇很早便关注到了李建军的合作社,2018年,李建军想建一个厂房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高桥镇政府主动上门,给李建军划了一块30亩的闲置用地,并减免3年租金,解决了农产品深加工的土地问题。不仅如此,高桥镇还主动帮其联系到4间线下门店,利用农村电商平台,实行线上线下销售,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如今,李建军的合作社已成为集蔬菜深加工、粮油种植、科技服务、观光旅游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企业,2021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2022年前3个月的订单量达到了800-1000单,农产品远销湖南、福建和深圳。
“李建军在萝卜产业的贡献于高桥而言,真正是起到了支点作用,高桥农业由此有了转折点。”高桥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李建军。
双溪桥镇杨堡村是咸安有名的“菜篮子”。作为咸安区“双培养工程”的领军人才之一,2017年,在外打拼的党员吴海兵决定返乡创业,投资成立咸宁市致远农业种植合作社,带领杨堡村310户农户从事生姜种植,生姜产量从最初的亩产3000斤到现在每亩8000斤,并研发了红糖姜茶、姜膏、姜酱等产品,2019年吴海兵被评为“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双溪桥镇党委在得知返乡创业的吴海兵不会使用电脑后,主动帮其完成前期项目申请、扶贫申报等材料,2018年为其争取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23万,2019年争取无息扶贫贷款190万,多次对合作社村民组织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市场现状,并邀请专家进行种植经验销售经验授课。在双溪桥镇党委的帮助和吴海波的带领下,合作社2021年营收2100万,2022年预计突破5000万。
“一枚党章只有3.7克,但是在我们每个党员心中重千金。”吴海兵告诉记者,致富不能忘党恩,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不仅要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更要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来自桂花镇柏墩村的顾天禹2017年大学毕业后,21岁的他选择回到家乡柏墩村开始创业。借助桂花镇建设“中国香谷·桂花小镇”的契机,他投入230万资金注册了咸宁市众鑫桂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成立咸宁市众鑫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党委在了解他的创业情况后,主动和顾天禹接触,邀请他向村党委提出入党申请,经过学习和组织的严格考察,他成为了一名党员。
如今,顾天禹积极与湖北科技学院及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团队展开密切合作,通过“高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4个村发展桂花产业,每年收购鲜桂花70吨,收购价格从每斤5元涨到现在每斤10元,其深加工的桂花黑茶、袋泡茶等产品远销安徽、广东等省市。
“党组织对我们都非常关心,在资金、政策以及宣传上都非常照顾我们企业,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我将继续用桂花产业反哺家乡。”顾天禹说。
据了解,近三年来,咸安区让更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根在基层一线,共发展党员2010名,其中农村党员795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成为党员77名,共有43名党员发展产业项目。2022年预计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1058名,发展党员550名,其中农村党员280名左右,发展致富带头人党员30名,同时26名党员计划发展产业项目23个,实现全区农村各领域各类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影响一方的积极效应,为全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编辑 王辰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