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正当时 |袁观强:倾力打造枇杷小镇 带领乡亲共致富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刘丽松 通讯员 王裕华)近年来,每到5月枇杷成熟的时候,来通山采摘枇杷的游客络绎不绝,通山枇杷果大味甜,深受游人喜爱。枇杷已经成为通山特色产业之一。通山枇杷产业领军人袁观强,以枇杷产业为支柱,倾力打造枇杷小镇,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袁观强是土生土长的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人,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为通山县枇杷协会会长,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通山县大畈观强生态家庭农场总经理。通山县大畈观强生态家庭农场2016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农场,2021年被评为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基地。袁观强创办的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合作社,袁观强本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咸宁市南鄂英才高层次人才、咸宁市劳模等。

返乡创业,认准枇杷种植

1991年,袁观强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资专业毕业后赴深圳一家台资企业打工。几年间,他从小职员做到主管,月薪也过千元,是内地平均工资的十倍,但袁观强并不开心,除了工作压力大,最主要的则是缺乏归属感。1995年,袁观强辞职,回到土生土长的通山。回来后,他经营过餐馆,开过矿山,但始终不尽人意。

1997年,正当袁观强迷茫之际,恰逢“科技万元户工程”实施,通山县科技局驻村干部找到袁观强,建议他利用村里荒山资源,发展水果种植。作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当年,袁观强带领村民在村口的荒山上种上枇杷、布朗李、脐橙、油桃、甜柿等果树。

通过试种,袁观强发现在通山已有200多年种植历史的枇杷除了品种适应性强,市场行情也一路看涨。为了顺应市场规律,袁观强逐渐淘汰其它果树。到2008年前后,其它果树被陆续砍光,相继补种上枇杷苗。几年间,袁观强牵头从福建、四川等地引进枇杷苗木,并与当地野生枇杷进行嫁接改良,成功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抱团发展,做强枇杷产业

2010年,通山大畈镇的枇杷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5000余亩。如何改变传统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抱团发展?2010年8月9日,袁观强在原有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牵头与邻村4户农户成立了“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并于同年9月10日注册了“隐水洞”牌枇杷商标。2012年,通山县枇杷协会成立,袁观强被推举为会长。同年,“隐水洞”牌枇杷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

在袁观强的带领下,大畈枇杷种植采用“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科研院校+协会+政府”的发展模式,产业规模日趋壮大。又通过实行统一基地开发模式、统一优质苗木供应、统一种植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市场销售等“五统一”经营模式,使合作社得到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150多户,枇杷种植面积13000多亩。

2020年,通山县生产销售“隐水洞”牌枇杷超过200万斤,大多销往武汉、南昌等外地市场。这一年,通山县大畈观强生态家庭农场带动了132户农户,平均每户靠种植枇杷收入达5万余元。

这几年,每到5月,周边游客和客商慕名纷至沓来,“隐水洞”牌枇杷成为抢手货,部分品相好的枇杷还挂在枝头,就已被客商提前预订一空。“甲级果单重超过45克,零售价可达15元;30-45克的乙级果也可以卖到10元。”袁观强介绍,2017至2019年5月20日,通山县举办三届大畈枇杷文化旅游节,吸引武汉、咸宁、黄石等地和省外的15000多名游客前来采摘。

成绩的取得,源于袁观强带领农户不断创新。除了前往华中农业大学进修,袁观强还请来农科院的专家到果园进行现场培训,并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每年培训技术骨干150人。精准定果、绿色防控……通过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种植,家庭农场发展了早中晚分批次的品种,达到错峰上市,又推行农超对接、网络配送、观光采摘等营销模式,有力促进农民种植枇杷效益的增长。

展望未来,打造枇杷小镇

根据通山县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和对大畈镇的整体布署,通山县计划在大畈镇打造旅游胜地和枇杷小镇。袁观强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家庭农场示范基地优势,已引进三家加工企业生产枇杷酒、枇杷膏、枇杷饮料、枇杷罐头、枇杷花茶等,大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降低市场风险,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为大畈小镇产业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编辑 余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