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新闻特写:传承三十五载的家风与年味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夏晖)没过十五就是年,咸安政协委员朱富敏一大家子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因春节家人没齐,赶在元宵之前,一家人在一起续起了因为疫情阻断了两年的年味——芋头圆。

2月14日上午,朱富敏驱车带着姐妹、妻子等家人来到城郊结合处的田边,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工具和袋子开始寻觅地米菜。望着满是田埂的地米菜,有的已经开了花,花束和种子在风中飘舞,有的则是鲜嫩的幼株,当碰到一棵肥大的地米菜时,有人不禁发声感叹。

朱富敏妹妹朱娟艳:“这个地米菜又嫩又大。”

老人们挖着地米菜,聊着家常,对因为疫情两年没有团聚的时光表示感叹,队伍中不太熟悉地米菜的年轻人则靠着鼻子嗅着地米菜特有香味进行采挖。通过一个小时的劳作,众人提着战利品满载而归,一路上充满了笑声与喜悦。

据了解,挖地米菜仅仅是包芋头圆的一个开端,清洗地米菜和芋头才是整个过程的难点。在严寒的天气里,全靠手工在冰水中清洗出泥沙,然后对芋头进行蒸煮,对地米菜进行切碎,接着还要准备萝卜、花生、麻花、腊肉、鲜猪肉等食材进行切丁、拌馅。对煮熟的芋头则通过手工剥皮,捏成芋泥,然后加入红薯粉揉搓制作面皮。整个过程从挖地米菜开始要众人共同参与并持续六个多小时才可以进入到包芋头圆的环节。

朱富敏:“家风的传承,三十五年来,我们都包这个芋头圆,通过包芋头圆这个过程,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让这个家风传承和延续下去。”

据了解,包芋头圆这种方式源自于朱富敏少年时期,在那个年代食物十分匮乏,加之朱富敏家中一共有八个兄弟姐妹,一家人过年都很难吃上一顿像样的饱饭。朱富敏的母亲却通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用芋头、红薯粉、野菜以及一些家中杂混的食材进行包圆来让一大家人吃上一顿象征团团圆圆的美食。虽然现在条件富裕了,但是为了纪念母亲,重温儿时味道,这一传统也被坚持了下来,并持续了三十五年。

朱富敏:“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是靠我们的祖辈、父辈的教育和熏陶,所以年年聚在一起包这个芋头圆就是对父母的一种思念,我们要将这种幸福、这种团圆一直延续下去。”

屋外的小孩子在嬉戏打闹,厨房内芋头圆在锅中翻腾,浓浓的年味洋溢着整个房间。现做的芋头圆或煮或炒,不间断的往餐桌上端来。这一质朴的食物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年味,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家风的传承和对长辈的思念。

(编辑 雷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