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袁圆 沈瀑浪 陈若 通讯员 汪佳)新时代的中国农村,是一片热土。新年即将到来,咸宁农村的光景如何?农民的钱袋子鼓到什么程度?对新的一年有哪些期盼?干事创业的心劲鼓起了多高?近日,记者走进崇阳县桂花泉镇横山村,感受村民们的幸福与期冀。
腊月二十二,年关将近,崇阳县桂花泉镇横山村雨雾缭绕。村民余金林一家忙着杀年猪、熏腊肉、备年货。
村民余金林:“这是杀的第二头猪了,有二百多斤,准备把猪肉腌着自己吃。平时给猪吃的都是吃熟食,像菜叶、红薯、萝卜之类。”
余金林今年七十岁,早年儿女都在外打工,老伴也帮着出去带孙子,很长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坚守着这个村里最偏远的湾子。这两年,孙子长大成人,老伴又回到了村里,夫妻情深相伴,今年刚好50载。
村民卢玉宝(余金林老伴):“今天刚好是我七十岁的生日,正好杀一头猪。”
有酒有肉,更有人陪。今年虽然大儿子在国外越南打工,因为疫情无法赶回。但刚刚从外地赶回家的二儿子和三女儿,正在帮着灌香肠,一家三代人在一起,照样其乐融融。
余金林三女儿余想珍:“每次回来心情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家里大团圆的时候,父母、兄弟姐妹,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心情还是很好的。”
让余想珍心情大好的,还有家乡的变化。虽然出嫁在外,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来一趟。但这些年,她目睹了家乡一年又一年的改变,门前的泥巴路变成了旅游公路,山里也建起了葡萄基地、黄精基地、香榧基地,一辈子闲不住的父母还时不时可以在家门口挣点零花钱。
村民余金林:“我们这年老的人出不去打工,在基地可以挣一百多元钱一天。我和老伴今年搞五六千元钱。”
相比老俩口不服老的劲头,儿女们最担心的却是父母的健康。二儿子余兴国,长年在外从事广告安装行业,考虑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不好,家乡也建设的越来越好,余兴国也萌生了想回家创业,就近照顾父母的念头。
余金林二儿子余兴国:“我最大的想法就是在家里发展养殖业,养那个黑山羊,现在搞养殖这方面,还是蛮可以的。”
在外漂泊的人想回家发展,回家发展的想大展宏图。横山村地形大多为山地、林地。2019年,在武汉从事蔬菜贩卖生意的陈旭良夫妇凑准时机,回村流转闲置的田地种植高山蔬菜,因绿色无污染倍受市场青睐。
村民陈旭良:“我种这个为什么投资小呢?譬如我种辣椒的地,里面有一种肥料是它不要的,刚好我种白菜,就是它要的这种肥料,那么它们就两季交叉种就自然调节,投资小是因为我知道怎么种。”
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早年做蔬菜经纪人的积累,陈旭良在村里承包了二三十亩地,年收入已过10万元,并带动周边劳动力5人为蔬菜种植基地除草、施肥等。但尝到了甜头的陈旭良,在心中却还有一个更大的梦。
村民陈旭良:“我跟他们说,我把头带出来了,种菜种得好,每个人有上十亩地,一年十多万随便就能挣到,还出去打什么工。”
看好陈旭良的想法,村里计划明年拿出20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将蔬菜基地规模扩大至200亩,带动更多愿意在家发展的村民种植蔬菜。
崇阳县桂花泉镇横山村村支书杨智鹏:“我们这个地方小是小,但是也要发展产业,产业越多村里集体经济也越多。在这里的老百姓都得到收益、有事做,得到收益越大,做事也越有干劲。”
【记者手记】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资源,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资源。
不管是余金林二儿子有回乡发展的意愿,还是蔬菜种植大户陈旭良扩大规模的打算,他们的担当,他们的见识,他们的能力,还有他们的热爱,都能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
我们不仅要想尽办法将人才留下来,还要促进乡村人才回流,吸引外部人才流入,更要搭建好乡村大舞台,实现人尽其才。
因为,乡村振兴的希望,就在他们的心里。
(编辑 雷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