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章浩文 张玲 通讯员 阚涛 张涵)咸安有个广东畈。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不了解广东畈村名字的来历。初听这个地名,会以为和改革发展在前沿的广东有关联,亦或是与九十年代广东打工潮有关。近日,记者来到了这个村,解开这个地名由来的同时,实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为村里带来的喜人变化。
“哪是广东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咸宁人!”在广东畈村村委会一见面,村支书陈声和就笑着为村名“正名”——原来,广东畈村原来叫“港东畈”,意思是村边有条港(咸宁话里港就是小河),港的东边有一块很大的田畈。昔日年间有县城里的官员来登记地名的时候,误把“港东畈”填写成了“广东畈”,广东畈的地方就一直沿用至今。
虽说不是广东人,村委会一班人的发展理念却很“广东”。前些年,靠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村里和村民积蓄了一定的“家底儿”。
陈声和:“我觉得村里一定要有长远打算,不然坐吃山空,这一点点家底一下子就会搞空!所以一定要搞项目!”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村委会和咸安区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村里的一千多亩荒山。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面的乡村振兴点学习,邀请市农科院的专家来村里进行指导。在充分调查研究并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下,村里提出利用这片荒山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思路。
陈声和:“我们村里这么一大片荒山,闲在山里面经济价值非常小。但如果打造田园综合体,吸引旅游、包装绿色农产品,每年都可以给村里和我们村的村民带来收益!”
村里的“田园综合体”构想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建得如何了?与陈支书和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王永勇一起,我们离开村委会,决定到实地去看看。
一路上路况很好。陈支书说:“这几年在精准脱贫政策帮扶下,柏油路通到了各个组,贯穿了整个田园综合体,不用担心产品运输的问题。”
到了一座山脚下,村干部和工作队干部带记者走进了一个水果大棚。大棚里栽种的是草莓,叶片青翠欲滴,点缀着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果,煞是漂亮。陈支书说:“这几个大棚的有机草莓刚刚挂果,就已经有不少城里人特地跑来采摘了。”
从草莓基地举目环望,四周的山包上满目都是新垦的山地,整整齐齐地栽种了各类果树。陈支书介绍,如今山上已经栽种脐橙、蜜橘、红柚、水蜜桃、葡萄等十几个品种,四百亩。因为农业发展周期长,现在还在投入期,但这两年就可以丰产了。田园综合体采取村组投入、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运营,丰产后,每年都可以跟村民分红。一些村民也可以足不出村,就在村里的“田园综合体”里打工拿薪水。果园不远处的小村庄里,在村里和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一些村民还把自家的老屋翻新,搞起了农家乐,准备在果园发展起来以后,做游客生意。
广东畈村村支书陈声和:“我们把老屋拆了搞民宿,进行整体规划,起码有保底分红,比原来的荒山是要强多了。一个增加老百姓收益,带动经济一二三产业,现在有农家乐有采摘园,困难群众就进打工,将来民宿餐饮这一块作为旅游来打造,体验馆、仓储农产品体验馆。”
老陈告诉记者:“这一期四百多亩、二期六百多亩的果园,全部到丰产期以后,肯定会面临着保鲜、存储和深加工等一系列问题。如今,村里也为这配套建起了冷鲜库。但原有的电力设施,无法确保冷鲜库的供电稳定。今年9月,供电公司驻广东畈村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想方设法向上级汇报情况,争取项目。经过不懈努力,去年12月,该村新增两台变压器的报告通过省供电部门批复,将于3月份正式动工建设。”
咸安区供电公司驻村书记王永勇:“因为冷鲜库的负荷有低压线带不了,我们供电新增一台变压器,解决果园灌溉用电问题,由我们设计公司,帮田园综合体解决问题。”
采访结束时,陈支书请记者帮个忙:“明年我们的田园综合体搞起来了,再过两年这片荒山将会成为花果山,也希望广播电视台帮我们打打广告!先替咱们村的村民们感谢你们!”
采访札记:村干部想搞事,工作队能成事,老百姓愿做事。广东畈村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梦让走基层记者感受到的是——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咸宁乡村发展中朝气蓬勃的干事创业氛围。干事的精气神提起来了,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一个个美好的发展蓝图必将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实现。
(编辑 雷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