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李欣 吕航 通讯员 徐大发 杨俏)通山县地处幕阜山脉北麓,境内有富水、石门等5座大中型水库,是全省第四大库区移民县,水库移民安置涉及全县12个乡镇,183个行政村和社区,人数超过9.6万。通山县结合库区移民工作实际,通过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积极培育发掘本地资源优势,帮扶移民村发展产业,带领移民群众致富增收。
进入12月以来,在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的八福康枇杷专业合作社基地,春夏交替的新鲜水果枇杷,现在正处于开花期,形成了冬日里别样的风景。12月13日,记者在基地里看到,几名工人正忙着挑土、施肥,抢在大幅降温前,全力以赴抓好枇杷的冬季管护,漫山的枇杷树苗间,一派火热的劳动景象。
通山县枇杷协会副会长袁昌生:现在这个季节主要是除草、施肥。施的都是有机肥,农民工把有机肥施好,明年开春就不用去施肥了。
从2008年返乡种植枇杷至今,袁昌生的枇杷种植面积已从20亩扩展至近200亩,种植的5个品种枇杷成熟期可长达1个半月。作为通山县枇杷协会副会长,说起枇杷,袁昌生坦言,产业发展,离不开移民政策扶持。他告诉记者,枇杷品种换代以及林间采摘步道、节水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都离不开移民资金支持。
通山县水利和湖泊局移民管理股股长周汉超:为了解决移民增收问题,通山县从2008年起,利用大畈镇丰富的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枇杷产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打造形成了3万余亩优质枇杷小镇。
如今,大畈镇已成为咸宁市枇杷特色小镇。黄灿灿的枇杷,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除了吸引游客入园采摘,当地还积极推动枇杷深加工,提高枇杷附加值。
通山县枇杷协会副会长袁昌生:现在衍生品品种有枇杷肽、枇杷酒,还有枇杷膏、枇杷露、枇杷罐头、冻干食品,我们这一系列食品还有很多种。
除了大面积种植枇杷、发展枇杷产业,通山县还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每年拿出移民后扶资金40%致力于产业扶持,先后建成了5.3万亩优质柑橘商品生产基地,8万亩优质油茶基地,3万多亩水果基地,万亩白茶基地。
通山县水利和湖泊局移民管理股股长周汉超:除此之外,通山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库区移民带来了发展机遇。新能源生产企业、连片成规模的石材加工基地,吸引着大批关注现代工业的各界人士前来投资洽谈;隐水洞、龙隐山等景区也给游客增加不同寻常的感受。通山丰富的生态、人文、工业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我们库区移民的产业发展、致富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编辑 雷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