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如何做好儿童的心理呵护?——疫情常态化心理调适⑤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蒋俊华)疫情常态化下,儿童青少年是否能承受起各种不利因素的历练,是否能够安心学习,是否能够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心理、精神状态,事关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事关祖国的未来!

我们如何帮助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呢?我们的儿童青少年自己应该怎么做呢?8月31日,咸宁人民广播电台《健康咸宁》节目,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葛小霞老师,聊聊疫情期间儿童心理调适方面的知识。

▲点击听音频

葛小霞,咸宁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咸宁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IAGC国际生生不息改变协会认证咨询师、讲师,中国催眠学院咨询师、讲师,舞动治疗师,湖北心理学会会员。

新冠肺炎让每个人都会产生恐惧、恐慌等心理,尤其是身体和心理都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占据着孩子的内心,难免会发生不良的心理,因此作为家长,除了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对孩子心理的防护,那么疫情期间,如何对儿童进行心理防护,儿童心理防护需要注意哪些呢?

葛小霞: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主动减少与他人的接触,理性地避免传染的风险,但每天翻看着新增、疑似病例的数字,要说没有一星半点儿的焦虑也并不现实。对于成年人而言,我们可以查找科普资料,通过理性思考释放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但是,与成年人不同的是,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年纪越小的孩子,他们对不确定的事情的敏感度就越高,而他们的心理调节机制尚不成熟,受到认知、表达、情绪调节和经验的限制,导致孩子更容易有焦虑的情绪。

那做为父母,需要注意哪些呢?

葛小霞:1.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传播不实的疫情或小道消息: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在孩子面前说话可能就不太注意,把一些不实消息拿来调侃、谈论。但其实孩子是分不清这些事情的真假的,同时孩子的想像力又非常丰富,这就可能导致孩子会有一些不太好的联想,影响孩子的情绪。

2.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疫情或假期原因,我们在家的时间变长,难得的休息时间,大人们就会想睡个懒觉,或者生活上比较随意一些;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家长因为疫情变得有些紧张,过度在意消毒、清洗,可能就会限制孩子的行为等。突然改变以往的环境、作息、习惯,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或无所适从。

3.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孩子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一些情绪他们能感受到,但不一定能识别与表达出来,而不论是他们自己产生的情绪还是周围环境引起的变化,都会让他们的不安或难以表达,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多多关注,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正确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作为家长,如何做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状态呢?

1. 大人情绪安定是前提

“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疫情时期,更是如此。疫情的严峻、长时间的被迫宅在家,父母自身的情绪可能也受到了一些影响。首先我们需要让自己保持安定的情绪,转移注意力、建立正向思维、多关注积极信息、不过多刷疫情新闻、不听信小道消息等都有利于保持我们自身情绪的问题;若一时情绪难以自已,主动寻找合理的宣泄方式(如运动、倾诉),避开和孩子直接冲突,待自己情绪平定后再直面孩子。

这里还有一点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注意,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自身情绪不稳定,很容易转化到孩子身上,容易看孩子不顺眼,孩子一点小错甚至孩子根本没有错也容易遭到责骂。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避免让孩子成为我们自身宣泄情绪的“垃圾桶”。

孩子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体验和观察这个世界,情绪稳定的父母能够给孩子安全感。愿我们每一个父母都能保持自身心绪的安定,进而为孩子做好心理防护。良好、积极、稳定的心态才是最好的免疫力。

2. 对孩子保持积极关注,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解释目前的状况

稍大一点的孩子会感受到疫情期和往常有些不一样,或者父母无法兑现之前答应孩子的各种外出游玩、小朋友聚会等承诺,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可能会觉得异样或者父母说话不算数,而耍些小性子或者通过其他诸如捣乱等行为来表现。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对孩子保持积极的关注,耐心地向孩子解释目前的状况。

解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或者孩子喜欢的绘画、故事、视频等方式,家长们可以上网搜一些相关的内容借鉴利用,这样与孩子聊关于疫情与病毒的话题,或学习一些疫情防护的知识。

3. 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多陪孩子玩亲子游戏

虽然疫情仍有反复,但一定不要让孩子感觉“危机重重、没有希望”,也不要因为延迟开学就放任孩子。保持孩子规律的生活作息,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持生活的一贯性和稳定性,能帮助孩子保持心理稳定。

趁着这个长假多和孩子互动,不要一味地让孩子看电视,尽可能多地和孩子玩些亲子互动游戏,比如一起做手工、一起读绘本或故事书,然后讨论其中的情节;一起做家务让孩子也负责其中一部分等。全身心地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在游戏中亲子之间增强了连接,更为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帮助孩子维持良好的心境。

4. 允许孩子有情绪,教孩子学习管理情绪

教孩子管理情绪,不是说要让孩子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说要在正确理解情绪、体察、接纳孩子真实情绪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习掌握调节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和技巧。长时间被动宅在家,活动受到限制,孩子难免会有情绪,这个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允许孩子有情绪,帮助他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教孩子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孩子能准确识别的情绪越多,他就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了,孩子才可能会有能力沟通,才能想办法处理。当然,也有的时候,仅仅是宣泄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有没有什么好的情绪管理经验和家长们分享一些呢?

葛小霞:我跟自己的孩子关于情绪的沟通,可以跟大家分享:

先是学会识别情绪:我们家老二今年5岁多,其实在他会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在做一些情绪的练习啦。生活就是最好的练习场,当他开心的笑时,我会跟他说:“你现在感觉很开心,是吗?”当他难过时我也会问他:“你现在是感觉到伤心了吗?”用语言去帮助他识别、表达情绪。我家里有一套情绪识别卡,每个卡片上有面部表情或动作,并有相应的文字说明,我们会用卡片做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更多不同的情绪。

再大一点的时候,我会给他讲关于情绪的一些绘本,他最喜欢看的一本叫《我的情绪小怪兽》,所以当他有情绪的时候,比如要生气了,就会说:“我的红色情绪小怪兽现在想要出来了,我感觉很生气!”“我想安静的呆一会儿,我应该请绿色情绪小怪兽陪我一起”之类的;我们还会通过画画的方式画出情绪,有时候画出来的是一些具象的,也有时候只是一些涂鸭、线条、乱画;甚至有时候,我们也会跟情绪呆在一起,开心就笑、伤心就哭、生气就喊。

分享一件有趣的事给大家:去年有一段时间他很怕黑,有天晚上关灯准备睡觉的时候,他的恐惧感又来了,跟我说:妈妈,我好害怕!我说:那就让害怕陪你一起睡觉吧。他有点想哭的说:可是我就睡不着了……我想了下就跟他说:那我们把害怕拿出来放个地方吧!他说:我想把他放到冬天。那时候还是春天,等冬天来要多久啊?肯定不现实啊,于是我就问他:找个就近的好不?放衣柜里好不好?他就同意了说:好吧!于是我俩一起,把“害怕”从身体里拿出来,揉成一个球,投篮似的投进衣柜里。之后我问他:怎么样?还有害怕吗?他很欢喜的说:没有了!我以为结束了,就跟他道了晚安,准备睡觉。结果他等了下又说:可是我还有点怕黑!他是有点长长的,不能揉成球装进衣柜里!我就跟他商量:那把他挂在壁灯上好不好?他说:可是他想去英国!我就说:那就把他从窗户甩出去,让他自己去英国吧!我们俩一起对着窗户一甩,等五秒后他说:pia!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它掉在地上摔坏了!然后我们一起哈哈笑了一会儿,就睡了。这件事是我和孩子关于调整、管理情绪的一次新的尝试与探索,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练习,学习如何与情绪更好地相处。

5. 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孩子出现一些反常的情况,这些情况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而家长又不能很好地帮助到孩子时,那就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