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迁延,口罩成为了必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在“一罩难求” 的情况下,以下选用和佩戴口罩的常见误区供大家“引以为戒”,因为只有正确选用和佩戴口罩才能真正发挥其防护作用。
常见误区一 “望文生义”型
以望文生义的思维方式,部分人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口罩、口罩,罩住嘴巴就行”,因此就出现了佩戴口罩时只盖住嘴巴,将鼻子置于口罩之外,这种“顾口不顾鼻”的佩戴方式无异于将鼻腔打造成了病毒进入人体的“绿色通道”,十分的不可取。
常见误区二 “颠三倒四”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时,最常用的防护口罩是医用外科口罩,而这种口罩是既分上下、也分内外的,如果佩戴的时候上下、内外颠倒了,那么口罩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防护效果。区分内外的重要性:医用外科口罩外表面的液体阻隔层触感比较光滑,内表面的吸水层则触感相对比较粗糙,所以如果内外颠倒,则难以发挥口罩的液体阻隔和过滤作用。区分上下的重要性:医用外科口罩上部都有鼻夹,佩戴时通过调整鼻夹能够让口罩与面部做到尽量贴合,以保证气密性,如果上下颠倒了,则口罩的保护作用就会由于漏气而大打折扣。
常见误区三 “独善其身”型
部分民众,甚至包括部分医务工作者,在没有人的时候会老老实实的戴好口罩,可一旦碰到熟人或者与人交谈时,会把口罩拉到下巴的位置,这样的做法面子上显得“礼貌尊重”,实质上却是“害人害己”,因为无论在场的谁携带了病毒,病毒都会抓住这个个人防护的空档,让你们的亲切交流变成一场病毒的传播之旅。
常见误区四“过度防护”型
公众由于缺乏对口罩防护原理的认知,所以容易陷入“口罩层数越多,保护效果越好”的误区。但口罩的防护效果并不是线性叠加的,以医用外科口罩为例,其对细菌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对0.3μm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30%,但是在两个口罩叠加佩戴的时候,透气性的降低会加大口罩内表面的湿度,口罩的过滤效率会随着口罩受潮而大幅降低。所以过度防护不可取,浪费了口罩、难受了自己、降低了保护。
常见误区五“外貌协会”型
市面上的口罩五花八门,部分人容易出现“口罩长的越高级保护效果就越好”的错误认识。不同类型的口罩遵循不同的国家标准,可用于不同的场景下不同人群的个人防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只要正确佩戴正规厂家生产的医用外科口罩,就能起到很好的个人防护作用。所以不需要挖空心思、通过网购海淘等渠道去购买那些“不明觉厉”的口罩,如果买到无良商家的三无产品就变成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常见误区六“得不偿失”型
这类误区多见于医务人员,由于口罩比较紧缺,尤其是在抗疫一线,医用防护口罩往往是重复使用的,所以部分医务人员会在医用防护口罩或者N95口罩内加戴一个医用外科口罩,这样或许能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下大量汗水导致的医用防护口罩内表面受潮,但却有可能由于内层外科口罩的佩戴使得医用防护口罩与面部难以紧密贴合,影响了气密性,进而导致医用防护口罩的防护效果下降。因此,这样的佩戴方式就显得得不偿失了。
Tips 如何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来源:咸宁市疾控中心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