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大山只能春游,有些大山最好秋览,而有些大山更值得冬品。太平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庚子初冬的一个晴日,在友人的陪伴下,我有幸品读了仰慕已久的太平山。
太平山系鄂赣界山,山南为江西武宁县,山北为湖北通山县,主要景观在通山县境内。太平山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宫山峰岭相连,同属幕阜山脉,因山岭狭长,奇峰耸立,群峰环绕如丝罗不断,故旧称丝罗山。
一
从通山县城沿106国道东南行,经李渡、富有,过横石潭、杨林,至洪港镇茅田河分路,进入林区继续沿公路前行,闯入眼帘的便是以拔地通天之势、嵯峨峥嵘之姿,巍然屹立于鄂赣边界的太平山。
初冬时节,走进太平山,那清秀、深幽的意境始终氤氲在身旁。沿着灵动飘带般的盘山公路步行而上,低山处视野开阔,古朴的农舍错落有致、随高就低,狭长的梯田层层叠叠、随坎就坡,犹如一幅幅别致的水墨画。到达山腰,公路两边便是绵延10余公里的竹林,茂密的修竹郁郁葱葱,重重叠叠,青翠欲滴,婀娜多姿,有的如艳妇般婆娑弄影,有的像少女般洒脱飘逸,有的似情侣般相依相偎,让我们尽情领略到了鄂南有名的万亩竹海的波澜壮阔。步入高山地段,杉树、松树、柏树等参天树木遍布山头,野冬桂、黄刺萢等知名和不知名的山花点缀其间,令人赏心悦目。溪泉潺潺如弦,始终与人如影相随,或从身边的灌木丛中静静淌出一脉清流,或从脚下的小石沟里淙淙而过。登上山顶,视野豁然开朗,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仰视天际寥廓悠远,远眺诸峰层峦叠嶂,俯览近处危崖峭壁、深涧幽谷、山道蜿蜒、田舍隐现。此时,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令人心旷神怡,超凡脱俗。
特别是那飘逸的冬雾,令太平山愈显妩媚和灵动。自登上半山腰后,就时常可见云雾的身影,在山风的撩拨下,云雾不断变换着舞姿和着装,营造出各种奇妙的意境。轻雾飘来,青山翠谷宛如少女般披上一层轻柔的白纱,越远越薄,逐渐消散;浓雾弥漫,满目苍茫,峰天一色,分不清哪是山峰哪是云海,而当风吹来,整个云海如波涛般涌动,山峰若隐若现,胜似仙岛蓬莱。更令人神往的是,有时云雾似一团洁白的棉絮,从峡谷中慢慢涌起,紧挨着山峰爬升,到达山脊后却变成雾瀑,倚着山梁从从容容地滑流而下,真是气象万千。
二
太平山的风景虽不像九宫山那样名誉荆楚,但其山势雄奇、深穹磅礴,却也是壮美奇独。山上众多脍炙人口的名胜古迹,连同群山一样凝重而又浪漫神奇的传说,值得倾心赞美和爱慕。
从太平山林场至道观佑圣宫所在地,沿途缀满景观与传说,可谓是一山一石一传说,一涧一坡一幅画,一步一景一重天。
漫步山间,葫芦坪、试剑石、仙人床、脚板印迹等景点令人浮想联翩。葫芦坪系太平山道场开山祖师章权孙遇吕祖纯阳,求离谷解脱之法遗址。传说吕祖仙人在一块形如方桌的大石前,一手伏石,一手用宝剑在石块上画一葫芦,同时口传秘诀。章权孙则依样画葫芦,从此得授真传。时至今日,那块大石依然光洁如玉,不沾尘埃,吕祖手印迹,葫芦形迹,隐隐犹见。试剑石矗立山边,一丈余围,高约3尺,中间有道裂口,约尺余宽。传说章权孙游道回山经此,欲试宝剑锋芒,便挥剑向石奋力一劈,此石即一破为二。现今两石之间长出一棵不知名的树,形亦如剑。距试剑石百米左右,有一块石板长8尺、宽3尺,酷似石床。传说章权孙常坐卧其上静养修道,现石板上背膀与臀部的印痕仍模糊可见。见此,我们几人争相躺上“仙人床”,也想尝尝当仙人的逍遥滋味。“脚板印迹”是一块四方石块,光明如镜,上有一个人脚印迹。相传章权孙至此,将左脚在此石上一蹬,立时腾云直上,今脚迹犹见石上。我们用手击之,石声如钟回响林间。
而只可用心细细体味的,当属鸡冠岩、仙人桥、喷水崖了。太平山北麓有条山岭叫蜈蚣岭,其对面山顶有块状似鸡冠的大岩石,被称作鸡冠岩。相传,蜈蚣岭和鸡冠岩是蜈蚣和鸡冠所变。古远时代,太平山上盘踞着一条硕大的毒蛇,害了不少性命。玉皇大帝派蜈蚣精下凡除害,蜈蚣精下界活吞了毒蛇,从此变得凶狠恶毒。玉皇大帝便派金鸡精前去捉拿,蜈蚣被金鸡啄得遍身是伤,便趴在地上装死。当金鸡叼起蜈蚣时,却被蜈蚣死命钳住鸡冠,金鸡疼痛钻心,猛地把蜈蚣从天上甩到地下,从而化作一座山岭。金鸡也中毒身亡,跌落在地上变成一座高山,鸡冠变成大岩石,羽毛变成满山的竹木。鸡冠岩下是一条深涧,叫枯槎溪。一道山梁横陈于两座大山之间,山梁宽仅数米,两旁是悬崖峭壁,深达百余丈。相传古时候两山相隔,两边行人能相见并能对话,但要相会却难。一位仙人路过此地,便用衣蔸土在深涧中填起一条通道,如一座桥连通两山。后人称此为“仙人桥”。喷水崖虽不能与九宫山“泉崖喷雪”媲美,但也别具情韵。一股流泉从崖中喷出,溅落千丈,状若珠帘。崖下有一岩石形如石桌,高三丈,三尺见方,光洁如玉,两旁排列的岩石形如石椅。只可惜人不能涉足崖下,否则,邀上三五人围坐在石桌旁,一边下棋、吟诗,一边倾听“高山流水”,那是一种怎样的风景?
三
以佑圣宫为主体的道教建筑群是太平山的核心景观,如果你没有读懂它的辉煌与沧桑,就不算登过太平山。
太平山是鄂南历史悠久的道场圣地。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开山始祖章权孙被丝罗山上的美景和灵气所折服,便栖身山中结茅为庵,炼丹修道。据传,后得三位道教仙人指点,由此开创玄门正宗道教。3年后,章权孙率众徒在山上逐步建起佑圣宫、万福宫、万禄宫、万寿宫、祖爷殿、巡山殿、邓九殿、真宝殿、玄帝殿等四宫五殿,还建起炼丹亭、皇经楼、灵山塔,占地3万余平方米。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年),章权孙云游九江石板江时仙逝,其徒遵其遗留药方将遗体处理后送回丝罗山建龛供奉,尊称“祖师章真人”。此后数百年里,太平山道场受到宋、元、明三朝多位皇帝的御赐和诰封。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成化帝加封章真人为“仁天教主太平护国天尊”,并将丝罗山赐名太平山,太平山山名由此而来。
现在,山上留存下来的佑圣宫、万福宫、万禄宫、巡山殿等1600余平方米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修复的。站在山脊上,就可以看到建在山窝里的建筑群。佑圣宫就座落在被称为“五龙抡珠”之处,黄粉墙壁,飞檐耸脊。人到宫前,正殿庄严肃穆,不禁令人放慢脚步,生怕打扰了宫中的神灵。门楣匾额为元皇庆帝敕书“天乙佑圣宫”,明成化帝钦书“通真宝殿”。踏进正门,可见宫中端坐“仁天教主太平护国天尊”,四周配有天神、雷神,各执法器。置身宫中,你不由得心生敬畏,同时也有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在悄悄升腾。
太平山道场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元朝御赐金钟、玉炉及宋代的狮、象、龟、蛇等石雕。据道士说,宫中还珍藏有宋、元、明三朝皇帝敕封圣旨、钦书和明进士方孟缙、杨雨田、章宝增等人撰联真迹,及《太平经》《太平山志》《太平山道谱》等传世籍典。
太平山并不高,其主峰海拔只有1300余米,这在鄂南都不能为最。然而,它那姿态万千的奇峰怪石,浩瀚壮观的云涛,扑朔迷离的雾海,神秘典雅的古刹,却早已蜚声鄂赣。近800年来,吸引数百上千的历代文人学士前来游山揽胜,吟诗作赋。元代著名文学家揭溪斯就曾游历太平山,并作古咏22首,将太平山的景观概括为二十二景。
太平山是寻幽的桃花源、访古的旧村落,是世俗背后的坚守、喧嚣之余的沉思,是幕阜山脉一处灵动秀丽的福地,是鄂南边陲一角似曾相识的风景。
冬品太平山,品读的是一种喧嚣之后的冷清,一种繁华背后的坚定,一种人生彻悟后的充盈。(作者:廖双河)
来源:“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