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长得比南瓜大,西瓜结在架子上,新疆哈密瓜香气诱人……这是记者6月初在通城县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看到的场景。
近年来,通城县委、县政府利用独特的气候地域优势,依靠科技大力发展无土栽培有机蔬菜,引领绿色农业新潮流,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还让贫困户的“腰包”慢慢鼓起来。
采摘辣椒、茄子、豇豆、小白菜,再分检,装箱,上车。通城县石子洲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志明一大早就忙碌在无土蔬菜栽培大棚里。
望着远去的蔬菜卡车,一同劳作在基地的贫困户脸上露出了丰收的笑容。他们采收的蔬菜,送往县城的中百、家联等各大超市,有的远销武汉。
地处幕阜山腹地的通城县山多田地少,长期以来以油茶、玉米、大豆等传统种植业为主。
“油茶产业虽好,但周期太长,老百姓一时难以受益,脱贫效果有限。”2016年底,通城县提出,围绕当地特色优势,长中短相结合,重点打造油茶、中药材、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推动形成“山上种油茶、中药材、平地种有机菜”的产业格局。
当年,县里首次引进无土蔬菜栽培技术,并聘请蔬菜专家上门技术指导石子洲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大坪乡坪山村流转土地60亩,建成了通城县第一个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记者在基地看到,30个钢架大棚次第铺展,每个大棚约0.5亩,棚内水泥硬化的作业过道,菜地用砖砌成栽培槽,槽内填充统一配制的营养基质,一条条营养滴灌设备错落有致,一畦畦辣椒、茄子、小白菜等时令蔬菜鲜活肥嫩。
“合作社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技术团队和县农业部门作为基地生产技术保障,按技术团队提供营养基质配方,配料主要为菇渣、煤渣、菜饼、畜禽粪等有机肥,并充分发酵测定PH值后,便可作为无土栽培的基质使用。同时在棚里按比例安装杀虫灯和杀虫板。不打农药,不施用任何化肥,采用地下井水灌溉。”忙碌在基地的刘志明如数家珍。
基地吸纳周边10多名精准贫困户从事栽种、采收等灵活就业,每天支付报酬,免费传授培训种植技术。
“我们种的菜比普通蔬菜贵2倍,还是抢着要,每个棚年纯利1万元以上。”据县农业部门蔬菜专家介绍,无土栽培通过完全隔绝土壤,可减少80%的病虫害,肥料、农药等农资投入减少75%,节省劳动力70%,平均产量可提高30%—50%,蔬菜品质达到了绿色无公害标准,生态、安全、放心,市场销售较好。
石子洲无土蔬菜栽培引种成功后,该县将无土蔬菜栽培全力推动到产业扶贫中,陆续在全县85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建设无土蔬菜大棚185个。
“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易迁扶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领贫困村民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科技致富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已安排180多名安置点搬迁户到蔬菜基地务工,120多名搬迁户到蔬菜生产企业就业,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记者 黎海滨 通讯员 刘建平)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