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樊瑞 通讯员 余建平)三月当春好时节,乡野村落探民居。早春的杨畈村寂静清丽,处处草长莺飞,片片绿树成荫。淌过村头的小桥流水,穿越一个又一个村组,沿着山间林荫小道,弯弯绕绕,一路前行,奔向村里著名的古民居——吴邵村老屋。
▲吴邵村老屋
吴邵村老屋位于咸安区横沟桥镇杨畈村24组,建于清朝末期,具体哪一年已无从考查。据老屋的主人——75岁的吴家模老人回忆,当时建房的钱款由爷爷的二位兄弟共同筹集,耗时三个多月,齐心协力建成。老人依稀记得,按照父辈的说法,房子的年限估算至少也有一百多年。
晨曦照耀下的老屋,泛着一层层淡淡的粉白,由于年代久远,墙面斑驳剥落,很多地方的红色土砖已裸露出来。墙体上红色的标语早已看不清,留下一圈淡淡的印记。左右两边八个窗户,呈上下结构排列,令人恍悟,房子居然是上下两层的。老屋周围堆满了主人捡拾回来的柴火。静止的老屋沧桑无声地述说着历史与岁月的悠久。
看到有人来访,吴家模老人连忙热情地迎上来,邀请我们到房子里四处走走看看。
▲老屋的上下两层结构
走进屋内,一股浓郁古老的怀旧气息迎面而来,老屋分为上下二层,建设面积有350余平米,大小房间20多间。一进二重的格局,全木制的顶梁柱,大青石砌成的四方天井,整齐别致的东西厢房,小巧雅致的阁楼纵横贯通整个房子,一扇扇造型各异的木制窗户与之相呼,窗楣,门楣,处处可见的精美图案,无不显示着主人的心思与巧妙。二楼横梁上的一排人物雕花已是模糊不清,但依稀能辨别神态生动,风彩飘逸。老屋不大,但结构设思惟妙,做工精良,不得不令人感叹,在那个风雨飘零的年代,能解决温饱问题,再建这么大一栋房子,祖辈们该是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啊!
▲吴邵村老屋第三代传人吴家模
“这边是东厢房,那里是上阁楼的地方,我们兄妹五人都是在这里长大的。” 尘封许久的往事,随着老人的思绪渐渐清晰。吴家模老人在家里排行老四,手上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排行第五的是弟弟。年幼时,兄妹几人总是喜欢在老屋里玩捉迷藏,有时一玩就是一下午,常常是玩着玩着,就不知道猫在哪个地方睡着了。生活一天天重复,简单,贫乏,却充实快乐!
▲老屋横梁的雕花生动精致
老屋宛如一位慈祥的长者,以宽阔的胸襟承担着遮风挡雨的责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吴氏族人,见证着快乐与世事变迁。“1965年我参军了,是去的云南昆明,当时是通讯话务兵。” 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眸暗了些许。“第二年我大哥去世了,倒在修建南川水库的工作中,那年他才29岁。”老人努力使自己平静,自然。“我是复员后,第四年才回到家里的”老人遗憾地说道。“后来,那几年家里住进来好多下乡干部,很热闹。” 老人淡淡地笑了。 如老屋一般陷入静默……这一次,老人和老屋共同见证了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青春热血与无私奉献。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恍然到如今,百年老屋迎来了第五代吴氏族人,但他们都早已搬出老屋,住进繁华都市中。吴家模老人与老伴却依然固守在老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勤耕细作,过着简单,平淡的生活,亦如儿时一般的悠然!
▲吴家模在屋内小憩
老屋依旧静静伫立在小山村的一处,历经百年沧桑,荣辱不惊。在悠久漫长的岁月中,义无反顾的等待或是守望,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历史的印记,承载着吴氏族人的精神与寄托。
附记:2017年市城乡规划局启动“寻找身边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动,在咸安区范围内寻找老建筑。以期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留住人们记忆和情感。今年3月,我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被确定。现在,“寻找历史建筑”活动还在持续进行着。
“寻找身边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动持续开展,市民可通过电子邮箱将咸安区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建(构)筑物线索以文字加图片(照片)内容发送至:
邮箱:117734870@qq.com,649074921@qq.com
电话:0715-8066593(市城乡规划局),0715—8259192(市文新广局)
邮寄信函:“咸宁市双鹤路28号市城乡规划局209室”(信封上注明“历史建筑线索征集”)
(编辑 李玉婷)